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的明永乐大钟,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,钟高6.75米,直径3.3米,钟唇厚18.5厘米,重46.5吨,钟内外有文字23万多字。此钟原在万寿寺中,后被清乾隆皇帝下令移植大钟,于乾隆八年(1743)完成。每天晨钟暮鼓,后一术士说,北京西为,敲钟恐惊动,因此不再敲钟,清乾隆时 移到此寺,移动时是利用冬季在地上泼水,结冰后,钟下垫圆木滚到大钟寺,先将钟立在一个土堆上,再盖房子,后将钟下的土堆上,再盖房子,后将钟下的土堆挖掉。
钟楼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,钟通高7.02米,直径3.40米,重约63吨,为我国发现重的铜钟。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,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(1745年)重建钟楼碑一通,螭首方座,碑首题额《御制重建钟楼碑记》,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,碑阴为民国十四年(1925年)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《京兆通俗教育馆记》碑文。
铜钟作为礼器出现,是一种简单的乐器,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,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。首先铜钟作为乐器用来祭祀或者宴飨。其次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,在传入中国开始,铜钟就逐渐成为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。再者钟和鼎一样,也是统治王权的象征。古代铸铜钟,除了雕铸一些图案,还有文字,或吉祥用语,或纪时记事。因此,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,更在古代社会、政治、思想、文学、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。铜钟就有很高的价值。首先具有宝贵而丰富的史料。古代铸造的钟,除了雕铸一些图案,还有文字或者吉祥用语,或纪实记事。因此古铜钟不仅在文字发展,更在古代社会、政治、思想、文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,同时体现出了我国古人的***技术。再次中国是钟的故乡,是中国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精华,代表了当时的铸造、声学、力学等***技术水平,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。
大钟寺规模宏大,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建造。有山门、***殿、正殿、后殿、藏经楼、大钟殿、配殿建筑,原是皇帝祈雨和信徒朝圣的场所。寺内大钟名为华严钟(永乐大钟),铸造于明永乐年间,通高6.75米,外径3.3米,重约46.5吨,是我国历的巨钟,也是中国现存青铜钟,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,素有“钟王”之称。钟内外铸满经咒17种,总计23万余字,由汉梵两种文字组成,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,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,内容为永乐帝御制的《诸佛世尊如来菩萨神僧名经》为主的八种经。文字摆布得严丝合缝,字面清晰。字形恭楷端正,古朴遒劲,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是难得的国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