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,自传入中国开始,铜钟就逐渐成为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--佛钟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里写道:“梵宫仙殿,必用以明×(手+耳 打动之意)谒者之诚,幽起之敬。”因此,名刹宝寺皆有钟。当暮霭渐合,寺院庙堂钟声回荡,木鱼橐橐,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,增添了莲花佛界***的神秘气氛。
王权的象征:
钟和鼎一样,也是统治王权的象征,“钟鸣鼎食”就是权势地位的标志。悬挂编钟,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:天悬(四面悬钟)、诸侯轩悬(三面悬钟)卿大夫判悬(两面悬钟)、士特悬(一面悬钟)。封建统治者铸造巨型铜钟象征王权,这种钟也叫“朝钟”,“视朝,官出署,必用以集众。”钟也是人们心目中崇高、公正、贤明的华夏文明的象征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”的诗句,就是这种象征的反映。
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的明永乐大钟,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,钟高6.75米,直径3.3米,钟唇厚18.5厘米,重46.5吨,钟内外有文字23万多字。此钟原在万寿寺中,后被清乾隆皇帝下令移植大钟,于乾隆八年(1743)完成。每天晨钟暮鼓,后一术士说,北京西为,敲钟恐惊动,因此不再敲钟,清乾隆时 移到此寺,移动时是利用冬季在地上泼水,结冰后,钟下垫圆木滚到大钟寺,先将钟立在一个土堆上,再盖房子,后将钟下的土堆上,再盖房子,后将钟下的土堆挖掉。
钟楼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,钟通高7.02米,直径3.40米,重约63吨,为我国发现重的铜钟。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,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(1745年)重建钟楼碑一通,螭首方座,碑首题额《御制重建钟楼碑记》,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,碑阴为民国十四年(1925年)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《京兆通俗教育馆记》碑文。
铜钟
宴飨时用的乐器。古属八音之一金类。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的。现在所见的钟是西周时代的。钟的形制有两种,一种是带高的筒形纽,钟的下口两边突出如月牙形;另一种上端的纽是扁的,有的纽作伏兽形,钟下口是平的。一般钟的花纹两边相同,每边大率有六排(每排三个)共十八个突出的乳。钟有特钟和编钟之别,特别人的钟叫特钟,铜钟,能单独的悬在架上。成组依大小次序悬在一个架上的是编钟,大小和它的高低音有关系,有的十六个为一组。现存的钟有西周初期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,战国较盛行。